這個名字愛樂迷應該不會陌生,為什麼會以此為題?
恰好今天又取得一片祂老人家的貝多芬no5、no6交響曲的CD,我剛開始聽古典音樂就是從這個曲子(sym no5)開始,也收集了不少版本。其中福特萬格勒有好幾個演出版本,在CD才開始普及時的第一套DDD的貝多芬九大由卡拉揚指揮的版本我也有,其他的包括貝姆、伯恩斯坦、蕭提、鄧許泰特、以及一些我現在也叫不出名字的指揮家的版本,但是現在在我手邊的只剩下福老先生與克廉培勒的版本。
為什麼只剩下這兩個版本,原因是聽得順耳,尤其是克廉培勒的版本從研究所時,就只覺得no5就是要這麼慢,才有命運的感受。在聽到這個版本兩次後,突然興起拿起當時錄音技術最好的卡拉揚版本再聽一次,突然深刻的覺得卡版的no5簡直是垃圾,立即就取出唱機送人了。
很多人都會買金革的dvd,大概也會買九大,阿巴多指揮的,其實我也都有,在影像的影響下,我在電視前大概是可以坐到指揮結束,現在想起來是因為指揮賣力的鏡頭讓我想聽完,至於音樂的部份倒是沒有單獨聽過,不知道是否能讓我在唱機前聽完。
其實音樂的聆聽,聽的無非是音樂的表演內涵與音響重現的效果,有時並無法兼得,像今天聽福特萬格勒的版本的錄音效果就是無法像今天的任何一個版本相比,可是當你聽到某個程度後你會不去計較這個缺點,因為每一個音符的落點只有他才能觸動你的心。我個人只有在音樂的內涵可以不考慮下才會考慮他的音響效果,當然如果有一個兼顧音樂性與音響性的片子那當然是不可錯過。
但是我想到我有個朋友,似乎滿會彈吉他的,至少比我會(因為我完全不會)。我喜歡聽董運昌的吉他作品,因為電視廣告曾出現過所以他的作品聽起來耳熟能詳。拿麼我的這一位吉他高手朋友,到一場吉他演奏會中,在現場聽到董與其他國外高手的現場演奏後,就喜孜孜的到他家聽他在現場買的國外高手cd,聽他把董運昌扁的一文不值,將國外的高手捧得一塌糊塗。但是我感覺是這些各國為高手確實技法驚人,但是他的每一首作品我都沒聽過,真的是無從喜歡起,反倒是董運昌得作品簡簡單單,聽起舒服反倒是吸引我。
其實音樂並無好壞,也無高下,個人喜好而已。一開始覺得爛的音樂,多聽幾次順耳後其實以會開始喜歡。尊重各種類的藝術表現,我們喜歡的固然是好,我們不喜歡得也不必貶低它,可能我們是需要有點勇氣承認是自己不懂欣賞罷了。